BENJAMIN今天看到新闻,男人为了满足女朋友双十一这天清空购物车的愿望,居然决定卖掉自己的车。看到购物车里有传说中的万元面霜、名牌包包和新款iPhoneX……当该女朋友一脸疑惑的说出:「没买什么呀,就这点东西」时,我们的嘴里,不仅尝到了阵阵土味,还夹杂着恋爱的酸臭。没错,他们不仅歧视你穷,还欺负你单身。今年双11你预习了吗?我完全没抢到红包,也没领购物津贴和店铺优惠券,更没有付定金啥的,有一种马上就要踏入高考教室可我还没有复习的错觉。还有朋友发给我的双11攻略指南,看完之后更是找不到北,简直比大学课程表还复杂。还有人写了满满三张草稿纸,还是算不出这东西卖多少钱,表情越来越严肃,氛围渐渐变得肃穆。讲个真实的故事,朋友想给老爸买件羽绒服,看到一家店打广告:买2件7.5折。刚算完,发现不对,还有店铺优惠券呢;继续减,又看到还可以用天猫的购物津贴,还有1元秒杀优惠券和定金膨胀……经过一顿紧张的计算后,发现就比平时奥莱的折扣便宜了30。我觉得这也不错,起码能算出来。有些店铺设计的让你不到付款那一刻根本不知道这东西到底多少钱。直降多少?定金15又抵多少?到底是30还是45?到手价多少?到底是还是94?特别想回学校给老师道个歉,谁说数学没用来着!话说回来,就算减价方式复杂的如同数学试卷上的最后一道大题,就算活动内容刁钻的如同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我们还不是照样在买买买?你问我为什么?我只能尽量保持微笑。经济学家举过一个例子,为什么商家要难为消费者,直接降价不好吗?当然不好!假设一件商品,成本5元,目标客户分别是穷人、普通人和富人。穷人可接受的售价最多10元;普通人可接受的售价最多15元;富人可接受的售价最多20元。这件商品的售价到底要定多少,才能盈利最大化?售价10元,当然人人都会买,但是3x10=30,扣去成本15元后,盈利只有15元;售价20元,只有富人会买,扣去成本,盈利也是15元;售价15元,富人和普通人会买,扣去成本后盈利20元。所以,售价15元,商家才赚的最多。可商家还惦记着穷人的钱包啊,所以他们向穷人发了一张5元的优惠券,15-5=10,这是穷人也能接受的价位,于是穷人也买了,于是商家赚了25!结论:售价15元以及向穷人发送优惠券,才能获得盈利最大化。那富人和普通人也领到优惠券了呢?当然不能让他们领到啊!于是,领券的过程就会设计的特别复杂繁琐,比你高考试卷还恐怖,让没有那么缺钱的人们望而却步。而真正的穷人呢,自然是为了省这几十块的差价,而奋力的抢着红包算着差价,期待着定金膨胀而不顾自己已经要爆炸的大脑。「没钱还买什么买!」话是这么说没错,周围很多朋友每个月以卡养卡,却还是不停的刷刷刷。你的马云爸爸也知道你没钱,这不,支付宝的花呗几天前就帮你提升额度了,先买了再说,还不起就分期慢慢还。我们控制不住的剁手,还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创造我们的购买欲。《每个人一生一定要去的三个北欧国》《每个女人都要拥有一个CHANEL》《告别单身,必须要有这十支斩男色唇膏》《你衣柜里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你》《iPhoneX必买,就为这几个理由》于是,我们精打细算的买着淘宝爆款和最新款的数码设备,把特价机票特价酒店设为电脑浏览器的首页,甚至许多从来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女生对于国际汇率每天的浮动如数家珍,趁低的时候拔草看中已久的名牌包。我们都以为自己省了很多钱。事实上,这些「必囤货」、「必须品」不过都是商家制造出来的货物,为了让你买,再给这些货物打上诱人的标签,同你的生活、你的家人、你的幸福捆绑在一起。如果你还在为双11坐着最后的冲击,还趴在桌子上算着优惠券怎么用才实惠的时候,我想劝你悠着点。那些等到双11才买的东西,可能真的不是什么生活必需品。俗话说得好:「定金一时爽,尾款火葬场。」如果你不想双11过后冷静下来望着花呗的账单抱头沉默,那么你可以试试改变自己的购物习惯,管理自己的欲望,那些犹豫再三的东西,从购物车里删掉吧。有投资人建议:把那些非必需品开销控制在月消费额的10%以下,既不会把钱花在不实际的东西上,还减少了扔东西的烦恼。或者学习记个账,记着记着,你就会明白,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一穷二白的了。下次花钱的时候,你心里就会有个逼数了。祝你双11剁手愉快。也希望未来你可以放大胆买买买,不用再等双1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