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在小H书上,一些古早的CCD数码相机又被重新炒了起来。小姑娘们说这种相机“无需滤镜”就能让画面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呃,作为国内最早接触和评测数码相机的人,我大概可以理解她们所追求的是什么:潮流是螺旋发展的嘛!曾经火的东西在沉寂若干年后重新再火一下,更何况我们本来就对“复古”、“Low-Fi”这类东西有着特殊的喜好——没见我最近听歌也爱听“蒸汽波”嘛?
好了,不开玩笑了。前两天我整理NAS时翻到了年做奥林巴斯C-wz评测时拍的一些样片,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看下这款十多年前的消费级旗舰数码相机(通常为不可换镜头设计、镜头焦段覆盖范围广大、金属机身功能丰富、售价较为高昂)的画质究竟如何。这些样片是我在上海和南京拍摄的(当时老东家PChome正好去南京搞团建),内容以路途中的景物为主。
先说下奥林巴斯C-wz的画质优点:这个机器采用2/3英寸的w像素CCD(分辨率*),带了一款等效29-mm(F2.4-3.5)的5X光变镜头。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款带了15片13组的变焦镜头依然表现良好:它用了3片超低色散ED镜片和2片色差矫正镜片,拥有F2.4的大光圈。虽然好像没有光学防抖机构,但画面中心与边缘的画质控制地很均匀且分辨率很高,广角端畸变也非常小,长焦端焦外虚化较柔和,整体素质不错!
不过受限于年代和技术,这款相机的w像素CCD与TurePicTURBO处理器的性能确实不尽人意。首先是画面整体色调比较暗沉,有奥林巴斯常见的白平衡偏暖/偏品倾向(特别是蓝天白云画面);其次是当年的影像传感器无法实现较高的曝光宽容度(毕竟底很小且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计算摄影算法),因此以今天眼光来看画面高光部分容易丢失细节;第三则是这款机型是典型的“日光机”。在白天ISO50下,画面纯净度没有什么问题,但一到晚上ISO刚刚升到,画面就已经出现了大量颗粒和伪色信息,已经到了“可接受的极限”。这与我们今天ISO/甚至都能看做是“中低感光度”的现代机型自然无法相比了。
但即使如此,奥林巴斯C-wz依然是年时画质 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旗舰了,记得当年DPreview还给过它“高推荐度”的好评。大家也可以由此推想一下,与它同时代的那些普通甚至入门级卡片相机的画质实际会是怎么样一个水准了。
也难怪,在包括奥林巴斯C-wz、索尼F、尼康Coolpix8、佳能PowerShotPro1、柯尼卡美能达DiMAGEA2等一系列采用2/3英寸w像素CCD消费旗舰后,数码相机厂商开始逐步意识到此类产品已走向了发展的尽头。其中一些厂商开始由此转向普及型APS-C画幅DSLR(数码单反)的研发,而另外一些厂商则把重点放在了小型化时尚卡片DC身上。而类似C-wz这样的消费级旗舰数码相机则成为了数码相机界的“恐龙”,随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