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宇航局在年公布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蓝宝石”图像以来,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某种程度上,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不再是一个由分割大陆所组成的蓝色球体,更像是一个过热失控的温室,热带植物在其中疯狂交错纠缠,相互生长。如今,互联网将人类社会约束一起,取代世界成为人们 互相依赖的关系网。
《Goodbye,World!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再见,世界!数字时代看艺术)是一本探讨电子信息时代的当代艺术著作,由身兼作家、策展人等多重身份的OmarKholeif(奥马尔·霍利夫)撰写,并由SternbergPress出版。
OmarKholeif
“再见,世界!”的书名援引年DennisRitchie(丹尼斯·里奇)和BrianKernghan(布赖恩·克尼汉)的世界 个电脑程序问世时,显示在屏幕上的英文字符“你好,世界!”。
本书以 人称视角写作,Kholeif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策划和举办展览的经验,追溯了互联网传播的起源,及因此被消费的大众文化。Kholeif专注于观察从年以来形成的互联网文化和艺术景观,审视互联网时代的出现给自己、他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所带来了什么影响,又如何再作用于后数字时代。
书中,Kholeif用了大量的生活案例探讨并邀请读者一起反思:互联网是否改变了人们看待图像的方式?快速发展的技术和庞杂的信息传播,以及人们每天在手机屏幕上点击、滑动等动作的习惯,又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日常的感知行为?如书中谈及“Technophoria”(早期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症候群)的副作用,审视网络如何共同作用约束了人类社会。
《Goodbye,World!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
左右滑动翻书
作为一名当代艺术研究者,Kholeif在书中讨论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又是如何作用于当代艺术生态。他从美术馆的运营模式的转变、观众的看展体验、收藏方式等角度切入,分析艺术家们将如何从数字艺术的发展和技术革命中,寻求用于创作的新方式。
数字时代看艺术
书中案例HitoSteyerl《HowNottobeSeen》,
书中案例JacolbySatterwhite《EnPlenAir:Vassalage》,
本书从JohnBerger(约翰·伯格)的《WaysofSeeing》(观看之道)和AlvinToffler(阿尔文·托夫勒)的《FutureShock》(未来的冲击)的分析架构中得到启发,Kholeif以相似的方法论和切入点展开各个章节。书中一部分内容是源自于对前数字时代的追忆,另外一部分则是对人类学的分析。
JohnBerger《WaysofSeeing》
AlvinToffler《FutureShock》
书的装帧设计由工作室ZakGroup完成,设计借鉴了图片分享平台和搜索引擎的视觉语言,例如InstagramAPP的Story(故事)和转发功能。插入内页文本中的黑白缩略图,设计基于在书中的文本分析与前面的配图之间创建虚拟的链接。
Story功能交互界面
《Goodbye,World!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内页设计
《Goodbye,World!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这本书对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2.html